日期:2024-08-10
学术评奖在学术界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。它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肯定,更是对学术荣誉和责任的象征。然而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香港学者选择不参加内地的学术评奖,原因竟是“没有关系”。这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?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指出,严肃公正的学术评奖对推进学术繁荣有着重要作用。然而,随着评奖机制的复杂化,浮躁与不正之风日益蔓延。学术评奖逐渐异化,沦为学术交际场和逐利的商业行为。一些学者指出,评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变得尤为复杂,评奖机制往往被操纵,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滋生。
香港学者对于内地学术评奖的态度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当前评奖机制的质疑。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薛凤旋指出,香港学者很少参与内地学术评奖,主要是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占优势,同时,内地学界对SCI和SSCI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不同看法。对于香港的资深教授而言,评奖与职称并无直接挂钩,他们对拿不拿奖的态度较为无所谓。这种“无所谓”背后,既是对现行评奖机制的不满,也反映了香港学术界更为注重学术自由和独立性的价值观。
学术评奖机制的不完善,使得许多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。以SCI和SSCI为例,这两个体系主要评估杂志文章,忽视了专著的学术价值,导致一些国家的重要学术成果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有的重视。香港学者对此颇有微词,因为这种以英语为基础的评审标准存在明显的偏颇,未能全面反映全球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成果。